广东省、佛山市科协联动力促船舶企业合作
海洋经济在世界经济领域正掀起新一轮发展浪潮,国内造船业积极酝酿迎接新的春天。 前不久举行的广佛市长第四次联席会议上,广州市有关部门就曾专门提出“广州造船,佛山配套”这一课题。佛山船配业能不能一如当年汽配业那样崛起?早在2011年初,佛山市科协就邀请了省、市专家组成课题组,启动了“广佛两地造船与配套产业互动发展问题”调研。12月7日,广东省、佛山市科协联动,召集课题组和佛山多家船配企业老板组队,前往广东造船业龙头老大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围绕佛山船舶工业与广船国际战略性合作,进行恳谈交流。
软肋: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
在广船的会议室内,双方的洽谈直接而坦诚。“与佛山船配业合作,对广船国际降低成本是极大的支持。”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广德说,佛山发展船舶配套业大有可为,关键要找准切入点。座谈中,听说广船下一步计划扩产,佛山多家船配企业都急切表示:“我们可以配套供应产品。”但韩广德接着甩出一句“狠话”让大家一震:“要有成本优势啊!你们不少产品的价格太高。”“没问题,价格可以谈的。”佛山船配老板们诚心诚意。“广州几大船厂生产基地布局,基本都围绕我们陈村,路途近运输成本低,我们可以提供很低的价格。” 广东申菱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发展部经理刘长江说。
佛山船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优势是管理成本较低,但能否形成规模效应很重要。韩广德指出,整个华南地区和上海、大连地区相比,最主要的问题是基础较差,对于研发和规模没有大的投入。他同时也提醒企业,近两年世界造船业进入新一轮洗牌阶段,投入要慎重。
广船国际采购部门负责人直言佛山船配业软肋:虽然在运输方面佛山船配业有优势,但总体感觉自主设计能力、专业性等方面较逊色,产品附加值低,更谈不上有权威的、在全国范围打造品牌的企业。“运输成本低、应急服务快是佛山船配业搭上广州造船的最大优势。但劣势是市场经济下,培育提升的前期阶段,开发投入大,成本高,东西贵。”参加恳谈会的派能机电、中南机械、安航船舶等多家企业老板同样对此颇感纠结。
出路:需整体布局多方联动
佛山造船和船配业将如何前行?12月7日座谈中,广佛两地同业实实在在地推心置腹,深入交心。早些年,广船国际在热处理、铁铸件、管材等配件采购上,与佛山一批企业有很好的合作,但近几年大多被江苏企业取代。“企业不愿做新的大投入,是影响获得资质、认证的一个主要原因。”韩广德说,从传统制造业应用领域转向船舶配套,企业要摸索、适应新的应用需求,政府在前期的扶持必不可少。
“培育发展佛山船配业,需要多个层面一起作为。”佛山派能机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区斯腾说,一方面,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研发,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政府也要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投入,行业协会还要强化专业服务水平,做好产业链上下游供需信息沟通传递,围绕整船厂提出的产品技术需求课题,牵头组织本地中小民营企业共同完成。船配企业才能随着整船厂龙头的舞动活起来。“佛山发展船配业有基础,但是缺乏规划。”佛山中南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锦华说,现在企业在积极寻找“出海”通路,但是政府的力度还不够。“佛山发展船配业还需政府给予适当的支持,整体布局,推进发展。”
背景资料:
广州造船 佛山配套,机遇与挑战并存
佛山市科协于2011年4月份启动“佛山市船舶与配套产业调研”课题,经调研发现,近年来佛山造船与配套产业企业规模和产能不断提升,具有一定规模的修造企业有14家,配套企业18家。年产值800万元以上企业25家、3000万元以上企业8家,1亿元以上企业4家。在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新一轮发展中,佛山造船与配套产业产生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主导产品,形成九大优势项目,如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宝达”游艇等。“拥有这些优势项目或产品的企业,具有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强、影响力大、专业化程度和技术含量高的特点。”据调研资料显示,其中的派能机电设备、宝达游艇等产品已初步形成国际销售网络。
调研报告同时也指出,佛山市船舶与配套业和佛山制造业强市的地位不相称,船舶与配套业发展面临各种制约因素,存在缺乏龙头企业、配套企业无靠山等问题,使得广佛两地船舶与配套产业,尽管近在咫尺仍难以互动发展。调研报告分析对比得出结论:虽然存在种种不足,但从区域环境、产业基础、技术水平、骨干企业队伍等因素,以及紧靠毗邻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这棵大树的有利条件来分析,振兴佛山造船与配套产业的机遇已经到来。
交流会议现场
广船公司生产现场
广船公司总经理韩广德作经验介绍
广船公司负责人与广东省科协合作交流部部长郑德胜(左二)等交流企业经验
(图:市科协学会部 摄)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