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博鱼网页版 >基层科协>深圳>深圳市>详细内容

《科普条例》解读之四
深圳科普资源家底有多少?150家科普基地任你打卡

2020-01-06 作者:深圳商报记者 刘娥 来源: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 【字体:
阅读:

《深圳经济特区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以下简称《科普条例》)提出建立科普资源名录,及时向社会公布。深圳科普资源家底如何?市民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科普打卡?围绕相关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深圳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说一说深圳科普资源“家底”。

150余家科普基地任打卡

目前深圳拥有的150多家科普教育基地,分为科技场馆类、公共场所类、教育科研类、生产设施类、信息传媒类等五大类别,包含深圳科学馆、深圳市气象台、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仙湖植物园、深圳市预防医学科普基地、深圳市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基地、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深圳中医药博物馆、深圳中国钢结构博物馆、深圳市绿航星际太空科技研究院、深圳市野生动物园、skyland未来科技馆等20家科普教育基地示范点。

记者近日走访了几个深圳热门的科普打卡基地。深圳中国钢结构博物馆由中建钢构创建,是中国首个钢结构主题博物馆,曾获评深圳市“最佳创新科普基地”。该博物馆馆长周发榜介绍,不同于以文物见长的传统博物馆,它是工业博物馆+科技馆的结合,在展示方面较多地使用模型和多媒体,透明屏、VR技术和3D电影技术,增加了展示的趣味性和科技感,深受市民喜爱。博物馆还在微信公众号上增加线上全景参观、全程语音导览(中英双语)、重点展品讲解等功能,市民打开手机相关应用,跟随地板上的导览路线游览,即可听取相应的导览讲解。另外,拿手机扫一扫展品旁边的二维码,还可听取详细的语音讲解。

中科深圳先进院将科学融入学校教育。深圳先进院院长特别助理毕亚雷介绍,科教团队以中科先进院实验学校为载体,积极推进中科院“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和“‘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计划的落地,逐步构建了覆盖K12全年龄段的科普课程。以“博士课堂”为例,目前已开发超过50门前沿科学课程,服务中科实验学校500课时,服务大湾区中小学校超1万。未来,将把中科系列课程的教学经验分享给博鱼网页版大湾区的中小学校。

除了走进实体空间、在校接受科学教育课程,还有另外一种打卡科普教育基地的方式,就是阅读。近期,深圳商报/读创通过评审成为深圳市首家信息传媒类科普教育基地,市民通过翻阅深圳商报、浏览读创新闻APP资讯,就可以完成科普充电。据悉,深圳商报作为深圳市委主管的重要党报,以科技、财经、文化为主要特色,是科技传播和科普普及的新闻报道阵地。目前,深圳商报开设有科普、科技版、科创线等版面,为市民提供权威、及时、前沿的科技新闻。此外,旗下读创新闻APP,开设有锐科技频道,并与报纸端同步打造出《科学家精神与深圳》《大国重器》《麻辣科技》等一批名专栏。未来,深圳商报将继续发挥深圳商报/读创“三百万商事主体社交平台”强大媒体优势,建立深圳市先行示范的科普传播矩阵,为市民提供全新的科普打卡样式。

对于亲子科普打卡来说,skyland未来科技馆是一个好玩有趣的去处。科技馆是面向全市儿童提供科学普及的新阵地,总面积约2000㎡,分为D+M智造体验馆、光与影空间体验区、儿童创客体验区等,实行预约制向市民免费开放。它同时是全国首家“沉浸式”互动体验科学空间,利用现代多媒体交互技术,先进的虚拟成像、互动投影等技术,让参观者体验到科技、艺术、文化于一身的现代化科技展馆。

市科协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市科协正在对科普教育基地进行摸底调研和分类评价,并做质量提升。未来,学校和学生可结合个体对创新教育的兴趣、爱好、学校教育管理安全要求等,预约去相应的科普教育基地打卡。

上千科普品牌活动可选择

除了到科普教育基地打卡,市民还可以参加包括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科普竞赛等上千个科普品牌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在深圳人的“科普菜单”上,既有科普剧大赛、深圳(国际)科技影视周这样文艺科技“两不误”的科普活动,也有垃圾分类、低碳节能等回应社会热点的公益内容。

作为每年科普活动“例牌菜”,深圳每年5月举办全国科技活动周,组织开展科技专家进高校、科普演出进社区等100余场次的科普活动,惠及市民超十万人,在全城刮起科普风潮。今年9月,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深圳组织开展 “垃圾分类,绿色鹏城”、“科普喜乐汇”“深圳科普行”等数百场次的科普活动。

深圳每年还有系列将高端科学资源科普化的活动。比如11月高交会热门分会场——深圳市科普展,一度刷爆市民朋友圈。它以互动、实物、模型、图文等形式聚焦创新科技、展示科学魅力,展现总计超过100项。展出的20件大国重器模型,引发青少年朋友狂热追捧。

对于热衷科技创新的小创客来说,参加科技类竞赛是硬核、超酷的科技体验。据悉,深圳已有系列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面向青少年的科技类赛事。如深圳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深圳市青少年智力七巧板教育竞赛等。

25支科技志愿服务队“上岗”

除了基础设施、科普展品等 “硬资源”,深圳还有科普人才这样的“软资源”。据了解,目前深圳的科技类企业有7万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万家,广大科技工作者已成为直接推动深圳科技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民科普的背景下,市科协将发动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于深圳科技传播、科普普及工作。

深圳市科技志愿服务队,就是这样一支队伍。据介绍,市科协已成立并在中国科协“科技志愿服务”平台注册了“深圳市科技志愿服务总队”,并组织注册了首批深圳市科技志愿服务分队25支,科技志愿者人数约1500人。这些科技志愿服务队来自深圳企业、园区、媒体等各行业人才,将根据企业、园区、社区等主体的现实需要,设立专门的服务项目,并围绕项目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智库咨询、科学普及、脱贫攻坚等志愿服务行动。

不过,市科协相关负责人坦言,科普人才缺乏是深圳乃至全国科普工作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市还需要解决科普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人才缺口、人才培训等问题,这实际上是科普人才引领带动科普工作健康有序向前发展的问题。市科协在推动起草《科普条例》时,将实行科普专业技术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制度写入条例,把它作为科技人才中科普人才评价标准的一项创新内容来探索改革,列为未来地方城市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其中一项重点措施。《科普条例》明确,凡在本市专职兼职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可申请获得相应的科普专业技术资格。相关规定打通了科普类专业人才的职称通道,也将使科普从业人员告别无法参加科学学科职称评定的困扰。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