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教育 提升学生科学素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汕头市潮阳区和平中寨小学作为汕头市科技特色学校,在科技教育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素质。2008年度在科技教育方面,紧紧围绕“巩固、发展、提高”的工作思路,结合创建“广东省绿色学校”工作,在师生中着力开展环境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科技氛围
开展科技教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科技教育和创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策划、组织、检查、督促科教工作。制订了《学校用电、用水管理规程》、《科技教育奖励制度》等规章制度,用科技和环保理念管理学校。利用校园集会、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讲话、校园网、科普专栏等阵地向师生广泛宣传科技教育的意义,发动师生人人为学校增添科技特色做贡献。
结合创建“广东省绿色学校”的要求,在师生中分发调查问卷,让师生找出学校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年来,学校共收到各班选送的问题和建议25份,学校行政会议进行专题讨论研究,提出了改进措施;同时还印发有关“创绿”资料在校园内张贴,让师生们了解环境知识和环境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师生的环保素养。
学校设立了科技教育、环保教育宣传橱窗,各个教学班设有宣传角、张挂宣传标语,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创科技模范班”活动等,增强学校的科技氛围,对学生产生较强的教育效果。
加强学科渗透,提高科技意识
学校要搞好科技教育,教师是关键。学校除了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学习外,还经常组织有关老师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发挥主渠道作用。要求老师选准结合点,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如《科学》课,教学“种子发芽实验”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猜一猜绿豆种子发芽要经过多长的时间,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动手实践,验证猜想,最后得出绿豆种子从播种子到长出叶子要用多长时间;数学课上,教学《白色污染》时,老师结合教材的内容寓科技教育于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隐性的教育因素,先让学生了解有关污染的数据,了解污染的危害,并在课堂中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数据编成应用题,这不仅使数学贴近生活,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手工课上,组织引导学生如何将废品再利用,制成一件件精美的小作品。《科学》课还经常组织学生观察研究各种动植物,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组织学生收看“科幻片”、“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专题片。开展校性科技活动课的教学设计评比,举行“环境教育”观摩课,通过以上的活动,极大地提高师生的科技意识、环保意识。
搭建教育平台,展示科技潜能
学校认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科学熏陶,因此,学校一直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全力为学生搭建各式各样的科普教育平台。1、利用校内劳技室、科学探究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植物园、小气象站等,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2、组织学生到综合电教室、室内体育馆观看科普影视。开展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定期为学生举行科普讲座;3、利用校园的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网、专刊、大幅标语传播科技知识;4、组织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测试及参加市、区科普知识竞赛、演讲;5、每学年举行二次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比赛;6、举办各种科技兴趣组,如《数学智多星》、《科普英语》、《书画兴趣组》等,科技兴趣组深受学生欢迎。并坚持每学期举行一次科普书画展;7、举行学生科普手抄报评比。学生通过自己搜集素材,自己设计,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8、举行科普及环境教育征文比赛,学生共有3500人次参加;9、组织学生走出去参观科普基地或进行社会调查。如组织五、六年级同学调查、观察“母亲河”练江水为什么发臭,让学生了解污染的危害及如何治理的建议;10、举行科技艺术节,充分展示科技成果和才艺。通过为学生搭建十大教育平台,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008年,学校开展的科技教育活动,学生参与率高、参与面广,许多同学都得到了锻炼,开阔了视野,增长见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同学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进一步推进,并喜结硕果。学校被汕头市潮阳区科协评为 “潮阳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校长李勉豪荣获“潮阳区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学校出版了《学生环保科普征文集》;学生范进洪参加全国节约•环保•文明科普征文比赛获全国二等奖,马泽亮、马琦禧各获全国三等奖;吴纯敏的电脑绘画《欢迎小鸟来做窝》获汕头市三等奖,肖楚伟的《有奖垃圾回收站》获优秀奖;张丹侨的《一水多用》参加省小学生征文比赛获省二等奖,马琦禧的《家庭节能进行曲》获省三等奖;廖子乐参加“辉煌三十年”广东省中小学生摄影比赛获区二等奖,徐志乐的科普小论文获区一等奖。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