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专家齐聚广州研讨办活中小型科普场馆

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中小型科技场馆建设、运营和管理?如何将科普场馆与素质教育有效衔接,办出中小科普场馆的影响力?日前,全国中小型科普场馆发展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会议由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州青少年科技馆承办。来自我国40多家省级、市级、区级科普场馆的120多名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互相交流办馆心得,为新形势下中小科普场馆寻找更加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以及实践经验。中国科协原副主席、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徐善衍,广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方旋出席会议并讲话。
徐善衍在讲话中指出,目前我国科技类场馆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除了海南省外,绝大多数的省、直辖市都完成了省一级科技馆的建设,其他省也正在建设中或已立项。省级以上科技类场馆的建设整体布局到今年年底将基本完成。发挥现有场馆功能作用和建设地市级(包括县级科技类场馆)将是下一步我国科技类场馆工作的两个重点。我国各类科技场馆超过300个,其中大部分是占地面积为15000平方米以下中小型场馆。因此这次全国中小型科普场馆发展研讨会通过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针对不同科普场馆的功能定位如何划分、各类场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各类科普场馆在体制机制上如何建设等诸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十分有必要,对科技馆发展事业能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方旋代表广州市委、市政府欢迎前来前来参加研讨会的专家代表,他向参会代表介绍了广州的基本情况以及广州市在科普场馆建设方面的工作,他重点介绍了广州把建设科普场馆当作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工程来做,把“基本实现区(县级市)有三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或博物馆)”,列入市委市政府颁布的“惠民66条”的具体做法。
方旋提到,这几年来,广州既建成有广东科学中心这样的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大馆,也建有广州青少年科技馆这样的专门面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小馆,部分区(县级市)和一些大型企业也利用所属资源建成或正计划建设科技馆,这些科普场馆对提高市民科学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方旋强调,今后广州市委市政府还将继续把科普场馆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加快建设;同时继续拓展和完善现有各类科普场馆和科普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努力整合各种资源,建立健全科普共享体系和网络平台,使广州的科普场馆能够更好成为提升市民科学素质和服务广州建设的有效载体。他希望能够分享和学习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代表在科普工作和科普场馆建设上丰富经验和先进做法,促进广州科普场馆的建设和发展。
会后,代表们赴港澳地区参观考察了香港科学馆、澳门通讯博物馆。代表们认为,港澳地区的科普场馆在布展创意和展教理念等方面都让人耳目一新,值得借鉴,受益匪浅。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