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协为“三促进一保持”提供科技支撑

厂会协作:唱响企业创新主旋律
广东省科协把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作为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三个服务一个加强”工作的一个突破口, 积极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解决技术难题为重点,广泛发动学会专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向企业开展了“厂会协作”活动,帮助企业节能减排,改进技术,降低成本,解决产业优化升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高市场竞争力。
科协搭台,专家唱戏
广东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外向型经济一直占重要地位。截至2008年,广东已有近300万家中小企业,产值约占全省GDP的40%。然而,这些企业大多属于“两头在外”的加工制造业,创新资源有限,科研投入不足,产品的技术来源严重依赖于国外企业。而随着国际分工的调整,这些企业普遍面临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优化升级的重大压力,对技术的需求也空前提高。
根据科协自身优势和企业的需求,广东省科协找到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法宝”——厂会协作。该项工作把学会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广东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围绕广东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按照“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工作思路,广东省科协率先组织开展了学会专家进企业的试点工作,把学会的创新资源引进企业。同时还通过举办专家报告会、院士专家与企业家座谈会、科技成果推介会等系列活动,推进该项工作,达到“科协搭台、专家唱戏、企业得益、社会关注”的目的。由此,一场由广东省科协领唱,全省各级科协、学会与企业参与的“厂会协作”大合唱开展得如火如荼。

厂会受益,互惠互利
在广东省科协的组织带动下,全省各级科协、学会在开展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工作中,不断创新“讲理想、比贡献”和“厂会协作”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初步形成了具有广东科协特色的创新服务模式。其中,阳江宝马利汽车空调设备有限公司通过与省、市机械工程学会和有关高校合作,借助学会专家的力量,为企业解决急需的技术难题,目前已开发出了多个新产品,创造经济效益近5亿元。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开拓了国际市场,在去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导致我国产品出口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宝马利公司反而比去年增加了产品的出口量,显示出了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强大优势。
除了企业受惠外,学会也通过开展厂会协作取得了较好效益。像广东航海学会在没有挂靠单位支持的情况下,利用学会的技术资源优势,面向企业主动开展技术服务,近年来为广州港、湛江港、文冲船厂等大型企业完成咨询、评估项目150项,为学会创造了11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使学会走出了一条依靠技术服务实现自我发展的新路子。
此外,在广东省科协的支持和指导下,广州、惠州、阳江、茂名等地方科协,也通过积极动员和组织科技工作者,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攻关、项目评估、人才培训等科技创新服务,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并形成了各自“厂会协作”的地方特色。其中,广州市科协组建了广州科技创新联盟,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市科协主席钟南山担任联盟的召集人,号召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得到了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积极相应。目前加入联盟的企业已达250多家,同时也凝聚了一批项目。
链接:
我省各级科协、学会在开展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工作中,结合企业的技术需求,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厂会协作模式:包括以企业科协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模式、以学会为主体的行业中介服务模式、以技术创新为纽带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以科协为平台的联络服务模式。
近两年来,广东省先后有300多个学会面向企业开展了各类科技服务活动,完成合作项目980项,提出合理化建议1万多条,参与科技服务的专家3万多人次,服务企业5000多家,创造经济效益近20亿元,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科普惠农:多方扶持助力新农村建设
除了面向企业、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外,广东省科协也把广大农村作为科技服务的主阵地。围绕如何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等问题,广东省科协组织开展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村会协作”活动,加快推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效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立了农村科普阵地
农村科普是基层科协科普工作的“主战场”,为此,广东省科协与省财政厅联合组织实施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走科普示范促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把农村科普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农民需求相结合、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通过评选一批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和农村科普带头人,以奖代补,以评促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让农民得到实惠。
该项工作实施以来,通过培育一批典型项目,建设培训基地,完善人才、技术、物资、信息等科普服务功能,在广大农村建立了科普阵地,搭建了农民信得过靠得住的科普服务平台;由此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并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其中,阳春市南药科普示范基地开展了现代南药技术示范推广和以春砂仁为主的绿色食品开发,以科学普及促进南药生产的产业化。通过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科技成果应用与示范推广成效明显,带动当地农户种植南药达15000亩,总产值9900万元。该基地也于2008年被国家财政部和中国科协评为科普惠农兴村先进集体。
科技“二传手”带动村民致富
通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也使农村科普带头人队伍不断壮大。他们充分发挥在科技传播和示范推广方面的“二传手”作用,较好解决了农民与农业科技成果脱节的现象,有效推动了全省的农村科普工作。
如去年获评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的茂名化州市宝圩镇龙埚村农民钟作辉,他研发、推广了香蕉种植新技术,独创“全层施肥”香蕉种植法,依靠科技种蕉致富,得到了当地农民的肯定,成为他们致富的榜样。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农民组织成立了绿色香蕉生产者协会,创建了绿色、有机香蕉科普示范基地,使宝圩镇成为了名符其实的“香蕉镇”。
目前,广东省的科普惠农之路越走越广阔,已成为农村科普工作的一个品牌,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数字: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以来,广东省共有66个单位和个人荣获国家、省级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和带头人称号,成为农村基层科普的骨干力量。
2008年,全省有22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13个科普带头人,获得全国和省的表彰,奖励资金达435万元,带动各地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