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科普大讲坛关注地震核辐射热点

3月22日,2011广州科普大讲坛之“热点一席谈”活动举办
2011年3月22日,2011广州科普大讲坛之“热点一席谈”活动吸引了当地数十家新闻媒体和数百名广州公众的现场热情参与,来自广东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主任杨马陵、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唐丹玲、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姚一正以及中山大学理工学院副教授蔡杰进与媒体、市民面对面,就日本大地震所带来的市民对地震、海啸、核辐射等问题的疑问为市民答疑解惑。活动由广州市科协、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办公室、广州日报社联合主办,广州市科学技术中心承办。
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因震级较高、地震引发海啸以及核泄漏危机,一时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沿海居民的广东民众,担心核辐射会因风向、水流等因素对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在地区公众迫切需要专业知识引导、媒体需要科学客观报道的情况下,当地科普机构及时组织策划,量身定做了“科学应对地震、海啸、核辐射”的科普大讲坛“热点一席谈”活动。
专家阵容,强力宣传,最大范围传播科普知识
本次热点一席谈活动,主办方以“解决市民最亟需解决的问题,全方位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为出发点,积极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极力满足公众的危机知识需求,通过组织策划、联系专家学者,分别邀请了从事地震、海啸及核安全研究的专家学者做客活动现场,通过分析成因、解答提问等方式让市民、媒体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正确看待自然灾害及危机事件,解决地震、海啸、核辐射等市民、媒体最关心的问题。

活动吸引了当地数十家新闻媒体和数百名广州公众的现场热情参与
为扩大活动影响力,发挥科协组织的的科学引导作用,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科学知识的最大限度的普及,活动不仅通过《广州日报》、大洋网、科协官方网站进行预告,同时还利用时下流行的信息传播媒介——微博,对本次活动进行大力宣传。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还在大洋网网站上实现实时视频和文字滚动报道的现场直播,使没有到会场参加活动的市民能够身临其境的了解本次活动的内容。据了解,超过2万名网友参与网上直播。
正视问题,客观科学,周密权威解答群众疑惑
本次活动中,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主要是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及核泄露的形成原因、预防、救护措施及危害,专家学者针对市民的提问,结合广东地区的地理及核安全技术等情况,为市民答疑解惑,也为政府和市民提出了几点建议:
1、建议近期不吃日本海产品
中山大学理工学院副教授、留日核安全专家蔡杰进博士指出,经由相关部门的监测,日本核辐射目前并没有影响到我国的海产品,但是有些放射性物质,会通过水排放至海洋,可能对日本海域有影响。建议近阶段市民先不吃日本的海产品。蔡博士强调,对于我国的海产品还是可以尽管吃,没有影响。他表示,假若是鱼群受到了污染,那么它们在迁移过程中会不断稀释辐射量。同时,我国国家海洋局一直在做海洋监测,卫生部门还会对海产品进行监测,希望民众要密切关注当地食品卫生部门的检查和检验报告。对于抢盐风波,蔡博士也专门提到:辐射前吃碘片,可以阻断人体对放射性碘131的吸收。因为一旦人体吸收了稳定的碘,碘处于饱和状态,就不会吸收放射性的碘。不过,碘片中的碘含量是每片100毫克,而碘盐的碘含量仅是每公斤30毫克,假若要吃同等的剂量,意味着要吃3公斤的盐,这远远超过人体的极限。因此,通过食用碘盐是无法预防辐射的,碘盐抢购毫无科学依据。

热心市民提问
2、大亚湾核电站有多重防御,无需过分担心
针对公众担心大亚湾核电站会否出现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泄漏情况时,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研究辐射防护的姚一正高级工程师指出,大亚湾核电站有多重防御系统,首先保证设计、建造、维修的质量,确保它能安全运行;第二,核电站平时严格遵守运行的操纵规程和运行的规范,对机组状态进行不断的探测和检查,如果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抢救;第三,若不幸出现偏差发生事故,核电站有三套安全系统,在基准事故的情况下能把反应堆控制住。如果超过了基准事故范围,可利用厂房的配套系统进行抢救。如果局势控制不住还有最后一道厂房应急计划,在机组里安装了拥有对辐射水平的监测系统,万一情况继续恶化控制不住,我们可以让工作人员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来实现防护,所以大亚湾核电站是三道屏障、五道纵深防御来进行防护,安全系数比较高。
3、海啸引发的海洋生态问题同样应引起警惕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唐丹玲研究员指出,这次的地震海啸和核辐射危机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媒体的报道也主要围绕日本地震对未来人类的生活存在的影响,但其实海啸引发的海洋生态问题更应引起重视。相比较对人类的影响,海啸引发的悬浮物进入海洋、藻华爆发、核电泄漏等问题对海洋生态的影响更持久,特别是核泄漏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因为海洋中的动植物和人类不同,它们不会主动避开危险,可能会遭受到更大、更持久的影响,而且海洋生态影响是无国界的,因此更需要我们关注相关灾难对海洋生态造成的影响。

讲坛现场
4、心态平和地看待地震事件
广东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杨马陵主任回答公众关于地震的问题时,希望市民能够心态平和地看待地震事件。杨主任指出:广东位于东南沿海带的中段,广东地震的威胁实际上来自于广东和福建交界,以及广东和广西交界地带。另外,珠江口的海岸附近也是一个所谓潜在震源区,但是潜在震源区它没有时间尺度的概念。实际上广东省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从1月份到现在,已监测到近800个小地震,只是没有感受到而已。杨主任表示,在防灾抗灾方面,广东省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具备抵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杨主任也专门介绍了广东省地震局建立的类似于日本地震海啸预警的“南海地震海啸监测预警系统”,比如说珠江口岸如果发生了地震,因为有一段的距离,可以争取到提前10秒、20秒预报的时间。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