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科普大讲坛:走出科学传播亲民惠民特色路
进入8月中下旬,广州市科协科技中心某间办公室电话响个不停,工作人员认真做着电话记录。这就是广州科普大讲坛的热线电话。来电的大部分是科普大讲坛的“忠实粉丝”,他们询问大讲坛在科普日期间的活动安排,也有一些市民专门来电话“选题”,希望科普大讲坛能就某些科技问题开讲……
对于大多数广州市民来讲,广州科普讲坛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该讲坛由广州市科协主办,广州市科技中心承办,自2005年创办以来,从开始的每季度一讲,到现在几乎每月一讲,受众人数逐年增多,成为广州地区科普特色品牌活动。特别是进入2011年,广州科普讲坛更名为广州科普大讲坛,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进行了改革创新,从原来纯粹讲座形式的活动变成如今的集科普报告、科技成果展览、专家一席谈、现场咨询答疑等形式为一体的科普系列活动,讲座内容也更加紧贴时事热点和市民需求。与此同时,科普大讲坛还积极与广州地区新闻媒体进行深层次合作,借助《广州日报》的宣传平台和发行阵地,吸引了博鱼网页版的受众参与活动。2011年4月,广州科普大讲坛被广州市委宣传部纳入《2011“书香羊城”——全民阅读系列活动》,7月又被纳入《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广州科普大讲坛,已经逐渐成为广州市科协在科普宣传工作中的一个品牌项目,成为广州市科协为市民提供科普惠民服务的一个工作平台,成为提升广州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阵地。

听众向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吴澄咨询工业信息化的相关问题(康石伟 摄影)
广州科普大讲坛自创办以来,秉承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深奥的科学知识,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弘扬严谨的科学精神,以贴近生活的主题演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的活动宗旨,针对广州地区受众群体多样化的特点,精心策划,认真组织落实,考虑到每个细节。6年来的不懈努力,广州科普大讲坛在科学传播上走出了“为民、亲民、惠民”的具有广州特色的道路。
广州科普大讲坛在设计讲坛的内容时,注意做到每一场活动的设定都尽量贴近受众(以广州市民为主)的实际需求。2011年3月,突如其来的日本大地震在民众间引起恐慌,一时间关于地震、海啸、核辐射的谣言传闻愈演愈烈。在地区公众迫切需要专业知识引导、媒体需要科学客观报道的情况下,广州科普大讲坛迅速“量身定做”了“科学应对地震、海啸、核辐射”的科普大讲坛热点一席谈专场活动,邀请了广州地区从事地震、海啸、核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当面解答媒体、市民的疑问。此次专场活动及时、有效地宣传了关于地震、海啸、核辐射的科学知识,对市民正确看待日本地震核危机事件起到了积极作用。诸如此类的活动多不胜数:例如针对频频曝光的“瘦肉精”、“染色馒头”、“塑化剂”等食品安全问题,组织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广州地区多家高校食品专业的教授讲解食品添加剂等相关知识,解答市民和媒体的疑问;在高考前夕,邀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吴瑞华教授为高考学子进行考前心理辅导……
科普大讲坛积极搭建科技工作者与市民亲切交流沟通的桥梁,让市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近距离感受到科技工作者们的独特魅力。今年5月科普大讲坛配合人类太空飞行100周年纪念活动,邀请曾经五次遨游太空、太空飞行时间长达1318小时的美国航空航天局前宇航员MARSHA S.IVINS(玛莎•艾文斯)向600多名广州中小学生介绍她在太空的经历,讲座结束后艾文斯来到学生中间,接受学生们提问,为学生签名,活动为此延长了将近一个小时。著名健康教育专家、北京大学医学部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主任钮文异教授在广州科普大讲坛讲授“我的健康我做主”,走下讲台亲身示范“健康桌边操”,现场听众纷纷离开座位跟着学,现场出现了300人同做“健康桌边操”的有趣场景。

钮文异教授在广州科普大讲坛示范“健康桌边操”(康石伟 摄影)
科普大讲坛致力于让博鱼网页版的市民能够分享科技工作者的科普成果。除了每场活动都通过报纸、网站、微博等渠道广泛发布活动信息,大部分市民感兴趣的讲座还在大洋网站上进行视频直播外,广州市科技中心积极争取《广州日报》作为合作单位,让媒体参与活动的选题、宣传报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能够让市民更加满意,科普大讲坛还以问卷调查、电话访问、邮件咨询的方式收集群众反馈信息,并对受众类型、信息需求进行细致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针对性地设计后续活动。例如,每年科普讲坛都在年底将全年度讲坛内容汇编成册,成为一本精美的科普读物,在次年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中派发,这就是采纳市民建议的举措。

会场座无虚席,很多听众都站在过道聆听报告(康石伟 摄影)
踏入2011年,广州科普大讲坛已举行活动8场次,受众群体涵盖社区居民、公务员、科研人员、在校学生等,直接受众人数已经超过万人,通过报纸媒体、视频直播等方式受众面积大,影响广泛。在未来的工作中,广州科普大讲坛将继续以地区科普工作品牌的标准要求自己,扎扎实实走出富有广州特色的科普道路。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