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天文台旧址修缮工程竣工庆典举行
有80多年历史的中大天文台旧址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广东省科协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科技报社通过不断努力,中大天文台旧址修缮工程终于在2010年由省发改委立项并得到省财政厅的专项资金支持,于2011年6月开工,2011年10月顺利竣工。11月11日,中大天文台旧址修缮工程竣工庆典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师范大学原校长刘颂豪院士,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梁明等领导出席庆典。

中大天文台旧址修缮工程竣工庆典举行
各方支持重修文物单位
中大天文台始建于1927年,1929年落成,仅次于1872年建造的上海徐家汇天文台,比1934年建成的紫金山天文台早5年,是我国建造时间最早的现代天文台之一,也是广东最早的现代天文台。早在196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7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重新核定公布,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其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科技报自1973年创刊以来,一直在天文台旧址办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实施条件》及《广东省实施文物保护法办法》等规定,广东科技报社作为使用人,组织开展对天文台旧址进行修缮,抢救这座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物单位。

与会领导嘉宾为竣工庆典剪彩
中大天文台旧址修缮工程得到了广东省科协领导的高度重视,广东省财政厅、省文化厅、广州市文化局等单位也十分关心和支持,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等院士,以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有关专家,对项目的实施也给予了指导与支持。他们均认为,修缮工程是广东科普事业的一项大事、好事,其实施将使这座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建筑物恢复原貌,而且使该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最终,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修缮设计方案。
与红楼中山图书馆电影公司相互映衬
据了解,中大天文台旧址修缮工程的实施,主要是在原来建筑物的基础上,拆除加建部分,局部修复、加固,恢复原貌。其中包括整治周边环境;室外给排水整治、外立面恢复原貌的修缮;室内的加固,拆除加建部分建筑。在环境设计中,也注重对门窗、楼梯扶手等构件的修补,重刷原色油漆,与原建筑统一,相得益彰。
为此,广东科技报社专门成立了相应的修缮工程工作小组,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在实施过程中,清除了周边的灌木和杂草,拆除东西两侧后加的花坛;清理周边的加建物,清理东北角残余建筑垃圾,重铺混凝土地面;拆除西侧后的砖墙;拆除登山步道东侧坡地后加的水泥砂浆面层,采取植物护坡;拆除登山步道北端后加的栏板望柱,清理登山步道栏板上的附生植物,按原做法重做水泥砂浆面层;拆除架设在建筑外墙上的电缆管线及支架,电缆管线改为从地下进入室内;移除安装在南面外墙上的文物标志牌,改设在登陆山步道南端东侧望柱旁。

修缮前与修缮后外墙面对比
此外,还确定了原有排水沟位置;清理、疏通、恢复原有排水沟;排水沟上盖混凝土盖板;给水管总阀移至登山步道栏板东面外侧,给水管改为入地铺设,统一由建筑东南角的地下引入室内;生活污水与雨水分系统排入市政污水管道与雨水管道,实现“雨污分流”。
主持中大天文台旧址修缮工程设计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郑力鹏说,中大天文台旧址也是保存至今的广州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之一。该建筑在建筑造型、平面布局、柱式、线脚、铁艺等装饰艺术上,都具有当时西式建筑的特征。而从外部环境看,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完成修缮后,与红楼(明远楼)、中山图书馆、省电影公司可相互映衬,成为喧嚣都市里充满自然和人文气息的一道亮丽风景,能利用并激活该地段的文化资源,塑造广州的文化性格,提高广州的文化品位,增强广州中心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对外辐射力。
修缮遵循“四个保持”原则
郑力鹏指出,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位于广州市越秀中路125号,处于越秀老城区,东经112°53ˊ52〞,北纬23°10ˊ4〞。该大院的北面为广东省实验中学,南面是中山图书馆用地(原广东省博物馆用地)。东面70米外为越秀中路,西南面紧邻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楼(明远楼),周边大树环抱,木棉参天,绿草如茵,旺中带静,环境幽雅,是闹市中的“绿洲”。因此,作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文物保护相关规定及城市整体景观规划,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在修缮设计中,应遵循“四个保持”原则——保持原来的形制,包括原有的平面布局、造型、法式特征和艺术风格等;保持原来的建筑结构;保持原来的建筑材料;保持原来的工艺技术。
一方面,修缮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规定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损坏的构件只要能修理、加固后使用,不随意更换和添加构件;为了保护博鱼网页版有价值的构件,必要时允许采用部分现代材料和工艺,但应遵循在重要部位使用后应是可逆的,或使用后不影响今后的保养、修缮,以达到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构件、不降低文物价值的目的。同时,拆除不合理的改建和加建部分,恢复原状。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专家勘测,天文台建筑现状保存尚完整,地下室、一层、二层房屋地面,墙体和门窗有改建和加建,原二层屋面有加建建筑,原二层屋面上的赤道仪室和子午仪室被改建。经甄别后,做好勘测记录,在不影响结构安全的情况下将改建和加建的予以拆除和局部修复。
用户登录